刚翻过BD“大山”的恒瑞医药,又瞄准了“十亿美元分子”。
文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谭丽平
编辑|张昊
头图来源|视觉中国
时隔24年,“医药一哥”再度寻求上市。
1月6日,港交所披露,恒瑞医药正式递交上市申请,拟赴港上市,有望实现“A+H”两地上市。这一消息终于落地,有关于恒瑞医药香港挂牌的传闻近两年都在持续发酵。
对于诸多长期投资者而言,这属于“破天荒”了。自2000年A股上市募集了4.79亿元以来,恒瑞医药再无其他资本动作,这期间的分红都超过了80亿元。资本层面上的“保守”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恒瑞医药的标签,既不融资加杠杆,也不追风去海外“买”产品管线,完全自力更生。
但2023年之后,风格大变,产品海外授权交易频频出手,2023年一年就完成了5项产品管线的对外交易许可,潜在总交易金额超40亿美元,一举超过过去几年的BD(产品引进、对外许可、共同开发等)交易总额。
2024年,更是凭一己之力带火了NewCo(与海外资本方合作成立新公司)这一创新的出海方式。不仅将3款产品组合卖出高达60亿美元的总价,还持有新公司19.9%的股权,由此引发了国内创新药公司的一波效仿。直至2015年一开年,就在港交所申请了挂牌。
恒瑞医药对《中国企业家》回复称:首先,港股上市可以有效扩大国际知名度,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广泛,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全球医药行业的品牌影响力;其次,可以优化资本结构,通过港股发行获得新的融资渠道;再者,可以增强全球化布局,香港上市有助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,进一步实现海外市场的突破。
其实,不少长线投资者对恒瑞医药的这一变化期待已久。在它还在“埋头研发”之前,国内不少企业已通过BD交易,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。
“恒瑞想要成为BigPharma(跨国药企巨头),靠国内目前的环境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”,行业观点普遍认为,恒瑞医药专注自研的做法确实值得追捧,但在当下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。对于手握近百条在研创新药管线的恒瑞医药而言,应当积极拥抱BD,平衡风险。
尤其是在同行的对比下,恒瑞医药显得“顿感”十足。对资本态度更加开放,甚至略显激进的百济神州,2017年就有重磅的BD交易,其核心产品泽布替尼更是在2023年率先成为首个达成“十亿美元分子”成就的国产创新药,2024年销售额即将突破20亿美元。百济神州也因此在创新药领域超过恒瑞医药,实现逆袭,坐上了头把交椅。
好消息是,恒瑞医药不断试错后,正在逐步打通国际市场的路径。而且,它也想明白了,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大背景下,通过创新药打通国际市场,是药企不得不打的一场仗。重启资本的大门,就是跨出去的第一步。
风格大变
据招股书,自2018年以来,恒瑞医药已成功完成12笔对外许可交易,覆盖了15个分子,累计交易总额接近120亿美元。其中首付款金额约4亿美元,同时还涉及部分合作伙伴的股权安排。
尽管总金额不菲,但从节奏上看,恒瑞医药属于“后来居上”。
来源:视觉中国
华泰证券追踪了2015年以来,总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或首付款在2亿美元以上的国产创新药出海重磅交易。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两个恒瑞医药的直接竞争对手,分别在2017年和2015年就完成了首笔重磅交易,而恒瑞医药则是在2023年才落地第一笔。
甚至刚开始,恒瑞医药在BD上还踩了“坑”。
2023年8月,恒瑞医药将SHR-1905项目授权给美国One Bio公司,后者获得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、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。恒瑞医药因此获得包括2150万美元的首付款、10.25亿美元研发及销售里程碑款和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。
这是恒瑞医药当年5笔对外授权交易中,总金额排第二的一项,原本是一个重要案例。但不到半年,在2024年1月,国际药企GSK就宣布以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最多4亿美元的里程碑款收购One Bio公司。在行业看来,这笔收购的核心目标就是来自恒瑞医药的SHR-1905。
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恒瑞医药吃了大亏,最终“为他人做了嫁衣”。有二级市场投资者称,“之前恒瑞出海打法比较单一,还是照搬国内的做法,所以前几年国际化并不是很顺利。最初的BD授权还是比较谨慎的,也不够自信,卖得太便宜了。”
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。标志性事件是年初恒瑞医药董事会一改过往内部提拔高管的传统,引入了江宁军做首席战略官。江曾任赛诺菲亚太地区研发副总裁,同时他还是基石药业创始CEO、董事会主席。
基石药业是VIC模式(资本、知识产权和研发生产销售外包)的典型代表,左手在海外买进管线,右手在国内对接研发外包公司推动后续研发,直至在资本市场上谋求收益。很长一段时间,这种模式被行业戏称为“倒爷”,但不得不说,的确让本来极度不可控的产品管线研发效率提高了。
从基石药业退休的江宁军,在加入恒瑞后又被委以重任,全面负责创新药国际化、临床研究和商务拓展工作。还与董事长孙飘扬以及董事、副总经理张连山,形成了新的“铁三角”,一起组成公司的战略决策小组。
“江宁军效应”立竿见影,恒瑞医药风格大变,迅速就完成了5项交易,之前少有此类消息。
也是在2023年,曾在辉瑞任职5年的张稣加入恒瑞医药担任全球BD负责人。辉瑞是全球BD市场上最重要的买家之一,2022年,辉瑞签署了21笔交易,总金额达231亿美元。
在张稣牵头下,恒瑞医药的海外产品授权策略更加立体,甚至带火了“NewCo”这种新的融资方式,做成了一单总金额60亿美金的对外授权交易,引爆业内。
华泰证券介绍,NewCo模式是指由资本“组局”成立新公司NewCo,药企将产品管线剥离给NewCo,获得授权费用及股权。其他机构通过投资新公司成为股东,给公司提供后续的运营资金。相比传统的对外授权模式,药企可以通过NewCo,对潜力产品管线有更长线的研发控制,获得更为充分的估值,且各方出资也会极大规避管线被弃置的风险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接近于投资的形态,吸引了大批风险投资机构的兴趣,一条产品管线就可以实现独立融资。
2024年5月,恒瑞医药与贝恩资本合作成立了海外公司Hercules,并将GLP-1产品组合授权于后者,恒瑞医药获取了授权费,及新公司19.9%股权。项目一落地,康诺亚、嘉和生物、岸迈生物等药企就迅速跟进了这个产品出海模式。
张稣在完成这一项目后不久就离职了,接替其岗位的是一位外籍人士Jens Bitsch-Norhave博士。他此前是强生创新中心创新合作事务部副总裁,在强生任职了有19年之久,主要从事的就是BD事务,主导了多个交易。他的加入,被认为是恒瑞医药试图闯进欧美主流制药圈的重要信号。
就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周末,恒瑞医药又宣布了一笔BD交易。一款ADC药物的授权,让它获得了7500万美元的首付款,加上未来的研发、销售里程碑等付款,潜在交易总额将可达到10.45亿美元,还不包括未来的销售提成。
重注BD
恒瑞医药在BD上逐渐开放,始于2021年孙飘扬的回归。
大背景是曾经的绩优股连续两年业绩下滑。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分别下降6.59%、17.87%,净利润分别下降28.41%、13.77%。股价也一路下滑,市值一度蒸发超2000亿元。孙飘扬夫妇在2019年成为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江苏首富,如今则身价缩水至顶峰的三分之一左右。
集中采购政策和医保价格谈判,对于药价的影响是巨大的。但更重要的是,重注创新药的恒瑞医药并没顺利完成转型,创新药业务迟迟无法扛住公司业绩。而且,完全自研的策略,让恒瑞医药显得越来越“慢”。
无奈之下,时年63岁的灵魂人物孙飘扬回归“救火”。原本2020年1月,他决定退居幕后、卸任恒瑞医药董事长一职,让位给在恒瑞医药工作17年的周云曙。
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。来源:视觉中国
重掌大局的孙飘扬,先是在内部开启了“大刀阔斧”的改革,通过撤销区域层级架构、减少低绩效省区及办事处,精简销售人员,2021年一年间裁撤近4000人,降低了销售运营成本。
同时也明确了恒瑞医药的未来机会在两个方向——创新药和出海,更坚决地推动转型,对冲仿制药业务的下滑。
首先在研发布局上,恒瑞医药参股了璎黎药业、13亿元收购万春医药的普那布林、投资创新药企天广实、联姻启愈生物、引进基石药业的CTLA-4单抗等。恒瑞医药一改过去纯靠自研的研发风格,开始“自研+收购”两条腿走路。
在孙飘扬的掌舵之下,恒瑞医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。2022年、2023年及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,研发费用分别达到48.87亿元、49.54亿元和45.49亿元,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.0%、21.7%和22.5%。
至少现在看来,行业不再认为恒瑞医药“不会BD”,也越来越跟世界接轨。但又有一个新问题摆在孙飘扬面前——何时才能出现一个“十亿美元分子”?
行业认为,跨国药企普遍依靠大单品战略,来维护持续创新能力和远期成长性。比如,替尔泊肽销售额占礼来收入比重约35%,司美格鲁肽销售额占诺和诺德收入比重约69%。
关键是,老对手百济神州走通了这条路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额超18亿美元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十亿美元分子”。公司总收入26.82亿美元,这款核心单品占总收入比重约67%。并且,它在海外地区的增长后劲十足。2024年第三季度,泽布替尼在美国、欧洲、中国三个市场的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85%、212.7%、41.1%。
这也让百济神州反超恒瑞医药,成为“创新药一哥”。其实早在2022年,百济神州的创新药产品就实现销售收入84.8亿元,超过了恒瑞医药在创新药上81.16亿元的收入。
恒瑞医药在2024年上半年,十几款创新药的销售收入共66.1亿元,同比增33%,另外授权给默克两个产品交易的首付款1.6亿欧元(约12亿元)到账,与百济神州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。
不过,在海外BD交易上的发力的确减轻了恒瑞医药的估值压力。如今,恒瑞医药A股市值在2759亿元左右,较低谷1800亿元左右的市值有了大幅回升。
显然孙飘扬觉得还不够。在2023年他就提到过,恒瑞医药的精力将聚焦于BD,在已经充实了BD团队的基础上,未来还会加大,“License-out(对外授权)将会成为恒瑞国际化的主要途径。”
他的底气来自于恒瑞医药研发效率之高在业内有名。至2024年年底,恒瑞医药有90多个在研新药,约4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。庞大的产品矩阵,会极大提高BD的成功率。
而且,整个BD策略更灵活了,战略权重也更高了。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连山提到,“现在任何一个产品,在任何临床阶段,都会寻求跟海外合作开发。”
他坦言,过去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组合的出海方式,放到现在不会这么做,因为成本太大。据了解,这个产品是做到临床三期,才开始与美国Elevar Therapeutics公司合作开发。按照张连山的新思路,若能在临床早期就寻求海外合作,掌握主动权,也许有机会以更低的研发成本换来更好的结果。
可以预见到的是,赴港上市会加速这一切。已经尝到“甜头”的恒瑞医药,这次看上去要“all in”了。
有话要说...